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快乐8精准100%免费预测快乐八复式中六位多少钱 > 新闻动态 > 抗日英雄杨之君, 以修鞋匠身份为掩护传递情报

抗日英雄杨之君, 以修鞋匠身份为掩护传递情报
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2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75

在招远市蚕庄镇西曲城村的土地上,长眠着一位特殊的英雄——杨之君,26岁便壮烈牺牲的抗日烈士。他以修鞋匠身份为掩护传递情报、组织锄奸团,后担任招北县大队指导员,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。

杨之君烈士的孙子杨治国说:“奶奶经常教育我们,要像爷爷一样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战争年代保家卫国,和平年代爱岗敬业。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传家宝。”

▲杨之君烈士的妻儿合影

烽烟四起引路人点燃赤子心

1915年,杨之君出生在招远市蚕庄镇西曲城村一户农家。生活的重担沉沉压在他肩上。农闲时节,他不得不外出打短工,换取一点口粮。

命运的转折,源于堂叔杨彩荣的到来。这位思想开明的引路人,常在昏暗油灯下向杨之君讲述抗日救亡的道理。民族危亡的紧迫感,像火种落进干柴,在年轻的心中燃烧。杨之君眼中黯淡的求生之光,渐渐被一种更炽热的信念点亮——抗日救国。

1939年2月,杨彩荣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着手发展党员,组织抗日武装。情报,是抗日烽火中的生命线。如何在日伪严密监视下,将关键情报安全、迅速地传递到“山里”的党组织手中?一道难题摆在面前。杨彩荣以惊人的胆识与缜密,织就了一张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秘密交通网。而他的直接下线,正是最信任的侄子杨之君。

▲孙子与奶奶的合影

暗线奔流木箱里的无声惊雷

一只旧木箱,是杨之君最忠诚的“战友”。箱内看似寻常:老虎钳、羊角锤、剪刀锥线、一个“铁脚”、长短两盒鞋钉、几块胶皮——一个走街串巷修鞋匠的全部家当。腰间扎上围裙,杨之君便日日背负这沉甸甸的木箱,出现在朱桥街头。

日军的皮靴踏过石板路,伪军的吆喝在耳边炸响。他低垂着头,专注于手中的活计,锉刀在鞋底发出单调的沙沙声。这日常的声响,是他心跳的绝佳掩护。杨彩荣会不动声色地靠近,以修鞋为由,将至关重要的情报瞬间传递。杨之君的手指在鞋钉与胶皮间翻飞,敌人的番号、据点布防、扫荡计划……无数决定战场生死的信息,就在这“叮叮当当”的敲打声中,被他牢牢记住,再通过地下交通线,如生命之血般源源不断输送到抗日前线的神经中枢。

他的使命远不止于此。在传递情报的刀锋上行走的同时,杨之君勇敢地承担起组织锄奸团的重任。他首先联络了街坊杨立财,其后又秘密发展了杨金盛、杨文盛等几位思想坚定的乡亲。在杨之君的带领下,以最原始的方式战斗:发动群众抗税、抗粮、抗草;破坏公路,切割交通线,让日伪的军车辎重寸步难行。

1940年10月,这支由锄奸队发展起来的民间力量,因卓著功绩被正式改编为招远县第六区中队。革命熔炉淬炼着杨之君,也锻造着这支新生的武装。随着1941年1月招远县划分为招远、招北两县,杨之君被调往招北县大队,肩负起指导员的职责,带领战士们在更广阔的战场上与日寇周旋、搏杀。

▲杨治国展示爷爷的烈士证明书

果断出击击毙一名日本兵

1939年后,日寇在胶东大地展开了疯狂残酷的“大扫荡”。作为招北县大队指导员,杨之君和他的战友们如同插入敌后的尖刀,在血与火中书写着不屈的传奇。

他胆识过人,常如幽灵般深入敌巢,搅得敌人寝食难安。在熙攘的朱桥大集上,他曾果断出击,击毙一名耀武扬威的日本兵。

他更曾只身涉险,刺杀时任第七区伪区长、作恶多端的李国栋。得到李国栋正在河西酒楼抽大烟的线报,杨之君悄然攀上窗棂,从缝隙中冷静瞄准、击发!子弹虽未夺其性命,却精准地打瞎了李国栋的一只眼睛。

他还组织了对朱桥河西维持会会长李月千的刺杀行动。一次次雷霆出击,让汉奸们对其恨之入骨又闻风丧胆,悬赏捉拿的告示贴满了大街小巷。

碧血千秋8刀铭刻的忠魂

高强度的战斗与恶劣的环境,无情地侵蚀着杨之君年轻的身体。1940年6月惨烈的灵山战役后,他积劳成疾。1941年夏,组织上强令其回乡休养,却因叛徒的出卖,杨之君不幸被捕。

为了守护地下网络的绝对安全,他报出了化名“杨克志”。敌人用尽酷刑:竹签钉入指尖,辣椒水灌入喉鼻,老虎凳折断筋骨,饿狼般的军犬撕咬着血肉……7天7夜,他承受着非人的折磨,血肉模糊,指甲尽脱,却始终紧咬牙关,未吐露半点组织机密。他如同一座沉默的火山,用血肉之躯对抗着残暴。组织上心急如焚,营救未能成功,叛徒的指认最终将他推向了绝境。

1941年8月6日,朱桥河滩,凄风呜咽。凶残的敌人将刺刀一次次捅向这位钢铁战士。整整8刀!26岁的生命之花骤然凋零,滚烫的鲜血浸透了身下的沙砾,将不屈的忠魂永远镌刻在故乡的土地上。

血脉传承三代人的山河答卷

杨之君的血脉和精神,在后代身上澎湃奔流。他的3个儿子,在妻子含辛茹苦地养育下,虽历经时代风雨,生活坎坷,却始终秉承夫妇俩的风骨与坚韧,各自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同的贡献。

杨家三子无论身处何种困苦环境,始终乐观坚韧。他们身体力行地教育后代:赡养老人是本分,奉献社会是担当。在母亲晚年瘫痪卧床的8年里,3兄弟及家人悉心照料,未曾向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,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孝道与家风。

杨之君烈士的第三代,有7个孙子孙女,继续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,以各自的方式传承着红色基因,默默奉献。

“奶奶经常教育我们,要像爷爷一样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战争年代保家卫国,和平年代爱岗敬业。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传家宝。”杨之君烈士的孙子杨治国说。

YMG全媒体记者金海善摄影报道



Powered by 快乐8精准100%免费预测快乐八复式中六位多少钱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